当前位置:小说> 书库> 李文才周萍

李文才周萍

来源:微小宝

状态:已完结

作者:男人是山

主角:李文才周萍

微信阅读


精彩内容阅读

何况老太太遭了这场变故。于是,我的手往衣袋里掏了掏,还好,掏了半天,总算触到了两张硬硬的票子。

掏出200元钱,周横执意不收。好说歹说,红英又从中撺掇,才勉强答应收下。

“老拐!”林大爷朝门外喊了一声,一个瘸腿人答应着,一拐一拐走进了屋子。

“记下,这是李记者的200元。”林大爷告诉他。

原来,老拐是这场丧事的主办人,他听了林大爷的话,马上从怀里掏出一个帐本似的礼单,记了下来。

原来,老太太一过世,欠人情的邻居、乡亲就送钱来了。老拐担任记帐。记帐,为的是以后还礼方便。

我悄悄瞅了一眼帐本,多是50元的数字,最高金额是100元,是红英送的。我这200元,算是大礼了。

这时,我才明白,为什么那几个艺术家说死也不敢来。看来,他们的“讲究”是在这礼上呀!

送完了礼金,本以为可以轻松走人了。哪知道这卧地沟有个讲究:凡是婚丧嫁娶的事情,只要客人送了礼金,主人必须得安排吃饭才行。否则,就让人家笑话不懂礼数。

再加上红英一个劲儿地帮腔,说我这记者来一次卧地沟不容易,要我好好了解一下这儿的困难,将来有机会好向市领导建言:早点儿改造棚户区,改善这儿的居住条件。

她还要主动提出,要亲自陪我考察棚户区情况,我谢绝了。一个人微言轻的记者,既拉不来项目,又借不来贷款,有什么资格在这儿“装大”?

北辽这个地方,别看同是记者,因为位置不同,职务含金量就大不相同。小小的文艺部记者,别说不敢同电视台、电台、官方网站这些主流媒体的记者同日而语。

就连报社内部政教部、经济部这样的部门也强我们百倍。经济部一个记者,一年可以为报社拉来几百万的广告费用。

而我们这个文艺部,一年社里总拨款不足十万,除去人吃马喂,连买资料室书都要去借钱。平时吃饭请客,都是自己掏腰包,别人当记者是吃公家的。

我这副主任是公家吃我的。就这种赔本的官,报社新上任的那个小王八犊子一年还要敲打你几次,什么“政绩不突出”啦;“版面没有特色”呀;“缺乏开拓精神”云云。

嘿!我这种溜边儿的小角色,遇事都要躲三分。对棚户区改造这种大事,哪儿能插上嘴?

但是,这话只可以憋在心里,讲出来就犯毛病。对于一个社区干部的话,你听着就是了。

在她的眼里,市报社的记者都算是能够接触上层领导的无冕之王,说出话来应该有份量。于是,我嗯嗯啊啊的答应着,就像真的工作在市长书记身边一样。

不过,我倒是仔细地考察了一下周萍家。她家的房子不足9平方米,老少三辈挤在一齐,周萍的小屋子实际上是个小仓库。

您的位置 : 小说> 小说库> 李文才周萍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