少年读史记·汉帝国风云录

来源:网络

状态:连载中

作者:张嘉骅

主角:刘邦卫青

微信阅读


精彩内容阅读

这一册的故事,主要根据《史记》“列传”的第三十九篇到第七十篇加以编写,介绍了叔孙通、张释之、刘濞、晁错、袁盎、窦婴、田蚡、灌夫、李广、卫青、霍去病、司马相如、汲黯、张骞、郭解、东方朔等人的事迹。他们都是西汉时期(高祖到武帝)的人物,距今已有两千多年,但对我们来说,他们并不陌生。

在我们现在的文化里,经常“遇得到”这些汉代人。

讨论司法的公正性,我们会举张释之执法的例子;描述一个人的勇猛,我们说他如“李广射虎”;形容一个人时运不济,会说他“李广难封”;见到一对恩爱的夫妻,则会将他们比喻为“文君司马”。至于张骞通西域的壮举,如今已是学生们课堂上绕不开的历史。

这些遥远的汉代人,他们的事迹没有随着两千多年的时间流转而消逝;相反,透过史传的记载和民间的言说,他们都一如当年那般活着,甚至活出各类“生命的典型”。

司马迁写《史记》,采用“纪传体”,以生动的叙事呈现了历史人物在每个时代的事迹。这是一种形塑,目的在于借由形象的塑造,挖掘历史人物的内在精神,对他们的行为赋予意义和价值,从而给后人以借鉴。

汉高祖刘邦初定天下,新建王朝的秩序还没上轨道,是叔孙通带领一批儒生制定了新朝仪,让君臣之间有了礼法的规范。

叔孙通服侍过很多主子,很懂得随机应变、见风转舵,在当时就有人批评他是“墙头草”。太史公却因叔孙通所制定的朝仪,对汉初政权的稳定具有相当大的贡献,而给予他某种程度的褒奖。

张释之执法刚正不阿,自我期许为天下的一把尺。文帝认为该判重罪的,他依法只判罚金;文帝认为该诛三族的,他依法只判***。

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,与梁王经过皇宫外门而不下车,张释之依法弹劾,因此与权贵结怨。景帝继位后,张释之终究因当年得罪景帝而被降调。

太史公对景帝的一些作为有些微词,这不仅见于张释之被降调的事,也见于晁错被杀的事。

汉初大封同姓为王,致使藩国坐大。到了景帝时,为了巩固皇权而削藩,引起了吴、楚等七国的反叛。

景帝采用袁盎的建议,杀了努力推行削藩政策的大臣晁错,作为平息战争的手段。当天,晁错穿着朝服被骗去东市,接着掉了脑袋。不料晁错死后,吴、楚等七国并不买账,照样起兵。

太史公评论此事,说:“晁错为国远虑,祸反近身。”他不只感叹晁错的冤死,也为景帝考虑不周且不光明的“拐杀”记上了一笔。

武帝即位时年纪尚小,大权先后掌握在窦太皇太后和王太后的手中。在这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战争中,出场的是魏其侯窦婴和武安侯田蚡,而引爆他们这些外戚权力冲突的,是一个名叫灌夫的莽撞将军。

您的位置 : 小说> 小说库> 少年读史记·汉帝国风云录
返回顶部